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

趙小蘭一家



【趙小蘭小傳】

1953年春天,趙小蘭在台北婦幼中心出生,讀完台北再興小學二年級之後,隨父母移居美國紐約。趙小蘭的成長過程,受到父母的傳統教育最多。她每次演講,都一再強調:
「我能有今天,完全歸功於父母的教育。我所做的一切,都希望能讓他們感到自豪。特別是父親,常以中國古訓來教導我和妹妹,他教我們腳踏實地去做事,尊師重道去學習,無論求學做事,都要勝不驕敗不餒,要有刻苦耐勞奮鬥進取的精神,與樂於助人的善行。除了言教,更給了我很多的身教。」

 究竟趙小蘭是誰?她的故事帶有傳奇色彩嗎?當然不是。她的成就、她的聲譽、她的位高權重,是靠著她自己點點滴滴,一步一趨而奮鬥出來的;她的「美」夢是用智慧、勇氣、信心和努力來打拼成「真」的。

   趙小蘭在台灣出生、祖籍上海、8歲移民來美,如何從一個英文字不識,在很短時間竟能打入美國社會主流,上部長寶座的奮發歷程為主要介紹資料。她從學習、工作、參政,一路走過來的艱辛,誠為她常在演講中,多次所闡述的,美國是一個包容、機會均等、開放及有希望的國家,只要你不放棄、不缺席,就會走上成功之路。

趙小蘭由於成績優異,獲得學校4年全部獎學金。在她讀完一年級後,父親趙錫成博士的福茂公司業務蒸蒸日上,經濟環境好轉,她徵得父母同意向校方提出放棄後3年的獎學金,希望校方把這筆款子發給其他清寒同學。趙小蘭的慷慨胸襟及退讓心胸,獲得全校師生一致讚揚。

(趙小蘭)的求學與從政生涯,不難發現:心志穩定、情緒沉著,卻有應變的智慧;勇於負責、嚴於自律、積極精神,卻總能把壓力轉化為動力的人格特質和工作、生活態度,才是她真正成功與魅力之所在。」

    布希總統及錢尼副總統就職當天,根據美國傳統國會照例宴請正副總統伉儷,趙小蘭被安排坐在總統與副總統之間,極為重要的位子,是史無前例的。她在任命聽証會上,國會議員不僅沒有尖銳問題,而且十分禮遇與溫馨,讓她輕騎過關。她在國會精湛的演說、高雅的丰釆,獲得議員們一致讚揚。趙小蘭--ELAINE CHAO ,在美國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。

趙小蘭的聲音,已經傳遍美國,她高貴的氣質和風度,還有她的親和力,已經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中,她的豐偉成就更獲得中外人士的肯定。
趙小蘭雖人居高位,但她從不忘本,時以中華5,000多年文化為傲,以身為華裔為榮,她奮鬥的過程和輝煌的成就,早已成為亞裔青年的偶像,她為新移民描繪的「美國夢」,將是千萬華裔青年的借鑑。


?ui=2&view=att&th=124989086639675d&attid=0.1&disp=attd&realattid=ii_124989086639675d&zw

1953年,出生於台北市婦幼醫院。
1959年,就讀台北私立再興小學。
1961年,移民美國紐約。
1975年,畢業曼荷蓮女子學院、獲經濟學士學位。
1979年,獲得哈佛大學商學院企管碩士學位。
1983年,當選白宮學者。
1984年,任職美國銀行,擔任副總裁。
1986年,當任職邦運輸部海運署副署長。
1988年,就任聯邦海事委員會主席。
1989年,升任聯邦運輸部副部長。
1991年,布希總統任命為和平工作團主任。
1992年,擔任聯合慈善基金會總裁與執行長。
1996年,獲聘傳統智庫基金會高級研究員、亞太委員會主席。
2001年,就任美國聯邦勞工部長──是華人移民美國200多年來,首位華裔閣員。

 

趙小蘭一家

分類:網路流傳

金露花

她們這一家    
 
作者/ 劉墉

  在我唸研究所的最後一年,日文課班上突然出現了一位五十歲左右的太太。

當她正襟危坐,擠在一群二、三十歲年輕人之間,跟著教授朗讀的時候,實在很有意思。起初我以為她只是排遺時間的旁聽生,後來看她也緊張兮兮地應付考試,才確定是正式的研究生。她從不缺席,筆記又寫得好,所以溜課的人都找她幫忙,我們稱她為趙 太太。直到畢業,才知道她就是趙小蘭的母親 ---朱木蘭女士。
      我今天提到趙小蘭,並不想強調她是華裔在美國政府職位最高的人;也不想討論她的白宮學者、花旗銀行傲人的學經歷;而是希望讀者能了解一下趙小蘭的家庭生活。因為我相信,沒有那樣好的家庭教育,很難有趙小蘭今天的成就。最起碼趙小蘭今天立身華府高階層,那帶有適度衿持與華裔尊榮的氣質,必然來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。
       我用「特殊」是絕不為過的,因為在美國的中國家庭,能有她家那樣完整而嚴格訓練的己經太少了, 即使在中國,相信也不多。看過「真善美」那部電影的人,大概會記得茱麗安德魯絲初去當家教的時候,父親一吹哨子,孩子就由大到小,列隊出現的畫面。這種情景,幾乎也能在趙小蘭的家裡看到。
      趙小蘭的父親趙錫成 博士很好客,每有客人來,六個女兒只要在家,一定出來招呼。她們以非常恭敬的態度為客人奉茶,臉上總是帶著真誠的笑容。尤其令人難以相信的是:以前當趙家宴客,幾個女兒不但出席上桌,而且是守在客人身後,為大家上菜、斟酒!當我不解地問朱木蘭 女士時,她說:「不錯!我們是教她們做 Waitress,但那何嘗不是一種訓練?
         我的先生常對女兒說,人生做事好像開車,不是只能直走的,有時候必須左轉右轉。不要把伺候客人當做辛苦的事,當你們讀書讀累了,招呼招呼客人,不也是一種休息嗎?何況在這當中,可以學到許多待人處世的道理!」也就因此,他們家雖有管家,孩子仍然要自己洗衣服、打掃房間。
      大人的道理簡單:「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。管家是請來幫助父母的,不是幫助孩子。年輕人理當管自己的事,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,否則很難學會獨立!」不僅料理自己的內務,每天上鬧鐘起床,小時候趕校車上學,回家由姐姐帶頭,自動自發念書。而且她們家的六個女兒,還分擔家務。每天早晨,她們要出去檢查游泳池的設備、撈掉水上的髒東西。到了周末,則要整理占地 兩英畝 的院子,把雜草和蒲公英拔掉。趙小蘭最小的妹妹,現在十六歲的趙安吉,己經負責處理家裡的帳單、將耶誕卡的郵寄名單輸入電腦,並接聽晚上的電話。尤其令人難以置信的是,趙小蘭家門前長達 一百二十英呎 車道的柏油路面,竟然是幾個姐妹,在父親的指揮之下自己鋪成的。

    趙小蘭曾在 <我的事業與人生> 的文章裡說: 「那時我們不見得喜歡,如今想來,大家一起工作、一起交談,很能領會父親良苦的用心了。」「家園!家園!這個園地是一家人的,每個人都有責任!」朱木蘭 女士說。正由於她們對家庭貢獻出自己的心力,所以尤其會愛家;覺得自己是家的一份子,家是屬於自己的。特別是在一家人共同的工作中,更能體會榮辱與共、同心協力,而產生共同意識。

趙錫成博士夫婦的身教也是極成功的,他們家在晚餐後極少開電視,做父母的也以身作則,不在電視前花太多時間,母親跟著孩子一起讀書,父親則處理未完的公務。從事航運工作的趙錫成 博士,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深夜。 他這種對事業專注的態度,相信也對趙小蘭有很大的影響。當然,不論多麼忙,與子女的溝通還是不能忽略的。
     每個星期天,他們一定全家去做禮拜,午餐後點心時間,則舉行每週一次的家庭會議,大夥高談闊論。每個孩子說出自己新想法、收穫,提出計畫,並徵詢父母的意見。所以當外人驚訝於趙家姐妹的紀律與服從時,要知道那是經由親子之間充分溝通,所獲得的共識。當她們為家庭付出時,不是想到父母命令自己做,而是心裡的責任感。家是一個「共榮圈」,當每個成員都這麼有向心力時,家庭當然會興旺。我們確實看到朱木蘭 女士,一九六二年帶著趙小蘭和兩個更小的女兒,坐船來美國。從孩子們半句英文不通,必須由父親熬夜逐字教導。艱苦奮鬥到今天,已經有四個分別從哈佛、哥倫比亞、維州大學等名校的研究所畢業。連朱木蘭女士,都以兩全勤的紀錄,修得碩士學位。當然, 趙錫成 博士更成為美國航運財經界的名人。

     但是趙家儘管富裕,孩子卻多半進公立高中,在外面的花費,不論大小,都要拿收據回家報帳。趙小蘭唸大學的學費,還向政府貸款,靠著暑假打工還錢。這不表示趙錫成夫婦小器,而是因為要求子女獨立、負責,把錢花在當用的地方。她們孩子說 :「我們雖然儉省,但是你們如果要學東西,絕對不省!只是既然要學,就有責任學好!」

所以趙小蘭和她的五個妹妹,不但功課好,而且各有才藝。趙小蘭能打高爾夫球、騎馬、溜冰、更彈得一手好琴。從前家住紐約長島時,還經常出去演奏。此外,他們每年在暑假和耶誕節,分別安排一次全家遠遊。從選擇地點、訂旅館房間,乃至吃飯的餐館,完全由孩子負責。所以,這旅行一方面是全家同樂,一方面成為孩子們組織、分工的訓練。由以上所舉的這些例子,我們可以知道,趙小蘭姐妹的成功,與她們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絕對密切關係。

無怪布希總統在白宮接見 趙錫成 博士一家時,都特強調這一點。還對太太芭芭拉說,應該 向朱木蘭 女士學學怎麼管孩子!怎麼管?答案應該是--- 將中國傳統的孝悌忠信與西方社會的組織管理方法結合,既培養個人的獨立性,更要求每個人對家庭的參與,透過溝通後產生家庭共同意識,達成彼此希望的目標。 
      據我所知,在今年 六月十七日 美國父親節時,趙小蘭特別暫時放下交通部副部長的繁忙工作,由華府趕回紐約的家中,為趙錫成 博士過節。請問,在國內有幾個身在外地、位居要津的子女,能在父親節時趕回家,並誠摯地送上一份禮物與祝福?

沒有留言: